摘要:广西海洋经济发展具备一定的优势和基础,但海洋经济规模较小,海洋产业结构层次和海洋资源开发效益较低,与沿海发达省份海洋经济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文章在分析广西海洋资源、海洋科技、海洋人才、体制政策等瓶颈基础上,提出了强化统筹规划、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实施人才兴海战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等对策。
关键词:广西;海洋经济;海洋资源;海洋产业;海洋科技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7)02-0049-08
海洋经济是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各类产业活动以及与之相关联活动的总和。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海洋经济强国。广西也提出建设海洋经济强区,并且出台了《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区的决定》广西海洋经济发展具备一定的优势和基础,有望成为新常态下最具潜力的增长点之一。但是,广西海洋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明显不足,遭遇海洋资源、海洋科技、海洋人才、体制政策等诸多方面的瓶颈。本文分析广西海洋经济发展差距及其制约瓶颈,提出加快广西海洋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广西海洋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一)海洋经济规模较小
,全国海洋GDP为64669亿元,,;而同年广西海洋产业总产值仅为1080亿元左右,,;,在全国沿海省区市排名末位,、、。
近年来,广东、山东、上海、浙江、天津等省市海洋经济发展迅猛,经济规模不断壮大,在“向海进军”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以各省区市已复核过的海洋GDP横向比较为例,在我国11个沿海省份中,有9个省市海洋GDP超过两千亿元,,只有广西和海南两省区低于千亿元,广西海洋GDP位于全国倒数第2(见图1)。
数据来源:《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15》,海洋出版社,。
在海洋经济占国民经济比重上,通过对各省区市已复核过的海洋GDP进行横向比较,广西海洋GDP占国民经济比重排名在全国11个省区市中排倒数第1,且大幅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见图2)。
广西海洋经济总量偏小,无论是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值,还是对全国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值,都长期在低位徘徊,难以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和规模效应。
(二)海洋产业结构层次较低
从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传统海洋产业比重逐步下降,而附加值高的海洋科教、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比重增加(见图3)。尽管近年来广西海洋新兴产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规模不大、占比偏低,传统海洋产业仍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其中海洋渔业中传统发展方式还占据主导地位。海洋产业增加值主要集中在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滨海旅游业等传统产业,海洋生物资源利用、海洋工程与技术装备、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等高端产业占比偏低(见图4)。
::,::,,第二产业、。广西海洋经济发展主要依赖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工程建筑业和滨海旅游业拉动,海工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仍处于稀缺状态。
此外,由于区域分工体系不明晰,海洋主导产业布局雷同,导致产业同构、重复建设、资源闲置和无序竞争等问题突出,无法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
广西海洋产业还处于初始低端层次,海洋产业结构不够科学、合理,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限。
(三)海洋资源开发效益较低
从海洋经济密度分析,以大陆海岸线长度作为衡量地区海洋资源的量化指标,单位海岸线海洋GDP值(海洋GDP除以大陆海岸线长度)代表了单位海洋资源产生的效益。
以沿海各省区市海洋经济数据进行横向对比,天津、,为全国最高水平,其他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的单位产出基本都在1亿元以上,,仅比海南略高,,在全国沿海省区市中排名倒数第2(见图5)。
二、制约广西海洋经济发展的四大瓶颈
(一)海洋资源瓶颈
海洋资源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从总体上看,广西拥有的海洋自然资源并不算丰富,各类海洋资源处于全国沿海省区市的中下游水平。
在海洋空间资源方面,从表1可以看出,,在全国大陆沿海各省区市排第7位(注:海南岛以岛屿岸线长参与排名),,在全国排名第8位,占全国比重6%盐田面积3606公顷,在全国排名第8位,沿海岛屿面积84平方公里,在全国排名第8位,,在全国排名第8位,海水养殖面积54233公顷,在全国排名第8位,
值得一提的是,,但东西直线距离仅为187公里,:1为全国之最。由于海域空g较窄,造成北部湾海域水交换能力弱,污染物不易扩散,生态环境承载力较弱。随着装备制造、化工、钢铁等大量重工业项目向北部湾滨海聚集步伐的加快,占用海岸线和海域资源的程度也随之加速,对海洋生态环境提出了严峻挑战。
广西的油气矿产资源可开发价值低。据预测,,,天然气资源量1457亿立方米,但是目前均尚未开发。海洋矿产资源主要集中在建筑砂矿和石英砂矿,其他近海沉积物,如钛铁矿、钴石、电气石等品位普遍不高,达不到工业开发利用的要求。 除潮汐能外,广西其他海洋可再生能源相对贫乏。例如,再生能源总储量约为92万千瓦,在全国沿海181个潮汐电站开发利用潜力综合评价中,广西仅有3处站址排在前50位,广西波浪能、海洋风能可开发潜力分别排11个沿海省区市第10位和第7位。这表明,与全国其他沿海省市相比,广西在海洋资源拥有量方面并没有突出优势,海洋经济发展受到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的瓶颈制约。
(二)海洋科技瓶颈
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尚未形成,科研机构创新能力弱,主要海洋产业科技水平、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偏低,海洋科技新能力亟待增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十二五”期间,广西自然科学基金仅安排了3项海洋领域重点项目和3项重大项目,科研经费仅500万元。,,;,;,;R&,,以上各项指标在全国沿海省区市中均排名倒数第3(见表2)。
海洋科研机构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广西海洋科研机构有11个,在全国沿海省区市中排名第8位,;海洋科技活动人员627人,在全国沿海省区市中排名倒数第3,;科研机构中博士人数37人,,在全国沿海省区市中排名倒数第2;硕士人数200人,,在全国沿海省区市中排名倒数第3;本科生人数308人,,在全国沿海省区市中排名倒数第3;大专生人数56人,,在全国沿海省区市中排名倒数第3;科研机构中高、中级职称人数分别为190人、255人,、,在全国沿海省区市中排名倒数第
2、第3名;海洋科研机构中R&D人员382人,在全国沿海省区市中排名倒数第3,(见表3)。
在反映科研成果的关键性指标中,广西涉海科研课题数101项,;发表海洋科技论文数190篇,;未出版海洋科技著作;海洋专利申请受理数54件,;海洋专利授权数33件,;拥有海洋发明专利数51件,;海洋R&D课题数93项,以上各指标均排名全国靠后位置(见表4)。
(三)海洋人才瓶颈
海洋人才不足是制约广西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人才培养资源方面,广西开设有海洋专业学校(机构)16个,;开设有海洋专业学校(机构)中专任教师10248人,;广西海洋专业只有1个博士点、4个硕士点,;本科及本科以下学历专业点47个,此外,广西本土培养的硕士与博士学生总共80人,;本土培养的本科及以下各类学生人数10717人,,以上各指标在全国沿海省区市中均排名靠后(见表5)。
近年来,虽然广西日益重视人才培养与引进,出台了不少人才优惠政策,但本土培养海洋人才能力依然薄弱,加上工资低、事业平台窄等原因,引进人才留不住问题突出。此外,高层次、高水平涉海专业领军人才匮乏,在国内外同行中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或专业负责人更是凤毛麟角,难以为广西海洋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升级转型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四)体制政策瓶颈
,目前我国11个沿海省份已有广东、山东等7个省成立海洋与渔业厅,而广西等少数省份海洋管理机构与渔业管理机构分开设置,海洋管理机构挂靠在国土资源部门。由于缺乏完善的海洋综合管理体制,存在涉海事项多头管理、职能交叉等问题,如红树林管理与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关系、河口海域管理与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关系、流动渔民管理与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关系等,制约了海洋资源开发活动的统筹协调,影响管理效能,容易导致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不利于海洋经济发展。
,广西对海洋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存在碎片化、短期化现象,缺乏系统性、针对性的政策支持体系。各市的扶持政策杂乱、不统一,一些政策在客观上推高了行政管理成本,造成企业(行业)不必要的同质发展和恶性竞争,许多船只、船舶纷纷在外注册,税费外流现象严重。纵观山东、广东和浙江等海洋经济发达省份,不仅在战略定位、空间布局、管理体制等方面走在了我们的前面,而且在财税、金融、海域海岛使用、对外开放等方面制定了系统性支持政策体系,对海洋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见表6)。
三、加快广西海洋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强化统筹规划,优化海洋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
坚持海陆统筹,以构建海洋经济复合型产业链为目标,促进岸线利用、港口产业、临港工业、交通运输、现代物流、生态环保与城区建设等联动、协同发展,加快构建“一港三域三带五圈”海洋经济发展新格局。
顺应国内外港口发展趋势,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品牌、统一营运,按照规模化、集约化和信息化的要求,拓展港口服务功能,建立以资产为纽带的跨区域港口经营管理体制,努力把北部湾港打造成为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
整合统一北部湾三市相关港口、资源和平台,统筹推进海港、海岛、海湾联动发展,促进港口、产业、园区、城镇融合发展,加快钦州、防城港、北海三大港域一体化、协同化发展,形成海洋经济主体区域和分工合理、优势聚集、协助联动发展格局。
对沿海地区禁止开发、限制开发和鼓励开发等区域作出规划,加快形成海岸沿线、近海海域、深海海域三大海洋经济保护带。 。加强与周边涉海洋领域合作,推动形成以钦州、防城港、北海为核心,辐射广西内陆腹地,连接桂粤琼、桂滇黔湘、桂港澳台、中国一东盟的五大经济合作圈,努力实现互利共赢。
(二)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提升海洋经济发展竞争力
一是做大做强海洋渔业。壮大远洋捕捞的“蓝色”渔业企业和渔业团队,提升远洋捕捞作业能力。积极发展高附加值海水养殖业,打造一批海水养殖基地,争取建立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面向东盟的海洋水产加工贸易集散地,推动建立捕捞、养殖、加工、运输、销售和配套服务全产业链。二是做大做强海洋交通运输业。完善以防城港域为主的大宗散货运输体系,以钦州港域为主的集装箱和石油化工运输体系,以北海港域为中心的国际邮轮旅客、商贸和清洁型物资运输体系。推动内贸航线南北干线升级,积极开拓至东盟港口的国际转运业务。
做大做强滨海旅游业。大力发展以海洋为主题的滨海生态游、运动休闲游等新兴旅游业态,重点建设北海银滩、涠洲岛等创建5A级滨海旅游景区和知名旅游度假胜地。加快建设北海邮轮母港,拓展面向东盟的滨海跨国邮轮旅游。
一是加快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和高端船舶制造业。加快建设防城港云约江码头、北海铁山港和钦州中船大型修造基地以及防城港海森特海工装备制造基地,增强广西海洋工程高端产品总装建造能力。二是加快发展海洋生物制药产业。以北海海洋产业科技园区和防城港食蟹猴科技产业园为依托,建立北部湾海洋生物制药研发及产业化基地,大力发展海洋生物制药及生物制品,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药物、生物材料等海洋生物制品。三是加快发展海洋科技服务业。积极推进海洋生物、海洋信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等技术开发应用。积极培育海洋信息服务企业,提供海上通信、海上定位、海洋资料及情报管理等服务。四是加快发展海洋文化产业。实施“北部湾海洋文化提升”战略,充分挖掘蛋家文化、南珠文化、港口文化等特色海洋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与信息、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海洋文化创意产业。五是加快发展海洋生产性服务业。优化国际航行船舶管控服务,提升海洋立体监测和预报、灾害风险评估服务能力。大力发展港口经营、船舶服务等港口配套服务产业链,推动港口物流业信息化、专业化、高端化发展。
(三)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夯实海洋经济发展的科技支撑
瞄准海洋科技发展方向,聚焦海洋产业发展的技术和人才需求,大力支持北部湾大学加快建设成为高水平应用技术型大学,重点推进海洋运输与工程装备、港口物流、石油化工等重点学科专业建设,面向产业、行业、企业培育大批海洋应用型人才。
支持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高校办好海洋学院,通过加强与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重点大学合作,以合作办学、合作办班、共建重点实验室等方式,开展海洋产业领域共性关键技术攻关,解决制约广西海洋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
加快推进北海海洋产业科技园区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海洋局第四研究所等一批国家级海洋研究机构进驻广西,布局建设一批海洋领域创新平台。实施一批涉海重大科技专项,力争“十三五”建成一批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全面提升各类海洋资源开发技术水平。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支持广西海洋研究所、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等研究机构与海洋产业龙头企业建立海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等领域推动建立海洋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积极推动“政产学研用”协调创新。
积极申报建设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争取更多中国一东盟双向对接项目在广西落地实施。加强良种繁育、生态养殖、海洋生物医药等领域重大关键技术的攻关。建立和完善以技术推广机构为主体的海洋科技推广体系,解决技术推广普及“最后一公里”问题。
(四)实施人才兴海战略,大规模培养引进海洋经济人才
海洋产业应用人才方面,重点培养和引进高端海产品种苗繁殖、生态高效海水养殖、电子信息、新材料等应用型人才。海洋产业紧缺人才方面,重点培养和引进海洋化工、海洋工程装备、船舶制造、航运金融、海事保险等专业技术人才。海洋高端人才方面,重点培养和引进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再生能源、海洋新材料、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远海探测等高层次人才。
一是实施产业人才培养工程。建议由自治区海事管理部门牵头,组织有需求的企业到海洋经济发达省份和人才聚集地区开展专业人才专场招聘活动,满足当前广西海洋产业人才需求。二是实施海洋产业紧缺人才培训工程。鼓励企业与区内外海洋专业培训机构合作,开展针对性强的技能培训和再培训,大力培养发展各类紧缺海洋人才。三是实施高端海洋人才引进工程。建议自治区政府在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创新人才团队时,适当增加海洋经济领域的高端人才引进指标,大力支持海洋经济领域“人才小高地”建设,积极培育海洋经济价值链高端创新能力。
(五)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打造海洋经济发展的政策高地
按照行政审批、执法监督、招商发展等不同职能,整合关系密切且职责相近的海洋管理与渔业管理机构,组建海洋与渔业厅作为政府组成部门负责对海洋事务和海洋经济发展进行统一谋划、综合决策,解决海洋经济领域多头管理、资源分散、力量薄弱的突出问题。建立海洋综合执法机制和应急联动机制,推进海洋与渔业执法机构与海事、海关、海警等部门的海上联合执法。深化海洋与渔业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探索自治区以下海洋与渔业执法队伍半垂直管理体制。加大海洋综合执法资金投入力度,海洋综合执法经费列入同级政府年度财政预算。
研究推动海域产权流转工作,成立北部湾海域使用权储备(交易)中心,积极推进北部湾岸线、海域、无居民海岛等海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使用权二级市场转交易制度。建立海籍管理和海域资源价格评估机构,按照海域资源稀缺程度、供求状况和生态环境补偿要求,形成合理的海域使用权市场定价机制。推进海洋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建立海域使用权交易市场,探索海域使用权和土地使用权整体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探索建立海域资源闲置处罚及海域使用权收回制度。积极探索整岛规划、整岛出让、整岛开发的海岛综合开发模式。
【加快广西海洋经济发展研究】相关文章:
本文链接:https://linbinqin.com/news/11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