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评课稿(精选5篇)
桂林山水评课稿 篇1
《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先总体提出“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分别对桂林水和山的特点进行了形象生动的描写,最后又用“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和“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两句作结,使读者对桂林山水产生了一个完整的美好的认识,既照应了课文开头,又丰富了“甲天下”的内涵。
整篇文章构思精巧,句段精美,文首引名句,文尾引诗句,以“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开始,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结尾,首尾照应,结构浑然一体,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受。
语言文字具有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许多妙词佳句往往讲也讲不清楚。《桂林山水》遣词造句严谨,语言优美,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热情。如果老师讲得太多,文章会搞得支离破碎,整体的美感就会被破坏。只有通过多读,反复读,读出语感,以读代讲,披文入情,使作者的感情和读者的感情溶为一体。因此,胡老师在教学中紧紧抓住“美”这个字眼,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主要采用“以读代讲,以讲促读”,这一方法进行教学。
A`、揭示课题后,老师马上以优美的课件,配以如泣如诉的音乐立刻带着学生进入了如诗入画的桂林山水美景中。如果这时候老师能够范读课文,或者加以声情并茂的讲解我想效果一定更好,教师的范读可以感染学生的情绪,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另外老师在初读后,可以问问学生的感受,让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的了解。
B、紧扣重点词体会感情。老师紧扣“甲”、“静、清、绿”,“奇、秀、险”等重点词,读读议议,个别读、齐读、引读、议读,文中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完全被学生体会出来了;
C 、传授技巧使学生入情入境。如:第二句读好“啊”的音变[静啊(nga),清啊(nga),绿啊(ya)]。但这个nga的读音老师还是应该恰当的纠正,因为学生们还是没有掌握。再比如“连绵不断的画卷”的朗读指导等,老师都比较注重技巧的传授的。但胡老师在学生分句朗读后,没有让学生再把整段连起来朗读,这个课文的整体性就被打乱了,整段朗读时的感情起伏变化学生的感受就比较肤浅了。
比如:三个并列分句的递进语势(声音由低到高,语速由慢到快,感情由弱到强),才能表达出漓江的水“静、清、绿”到极点的特点;第二句到第三句语气的转入要稍停长些,语气转入平稳。因为,这时作者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连自己乘坐的船在前进,还是停泊着都没感到,许久许久才醒悟过来等
D、配乐品读课文,抒发真挚感情。通过前四步,学生已经把握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恋之情,最后学生循着作者思路,配以优美的乐曲,以真挚的感情齐读课文,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使孩子们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的。
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极积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发展。在这一方面胡老师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
桂林山水评课稿 篇2
一、对教材概貌的理解:
文中的插图基本反映了课文中描写的桂林山水的特点。
作者以诗一般的语言,带着读者观赏了风景秀丽的桂林山水。
课文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同时引起了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作者在第二自然段中,以激情的赞叹引出了漓江水的特点:静、清、绿。在点出特点之后,又具体描写了漓江的水怎样静,怎样清、怎样绿。这种以赞叹的语气写实,让读者和作者一样,犹如亲临漓江,荡舟观赏这一美景。接着,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以同样的笔法,描写了桂林山的特点:奇、险、秀。文中二、三自然段以抒情的语言写实,并运用排比、比喻的手法让读者切实地感受到漓江的水美,桂林的山美,《桂林山水》这篇课文的语言更美!文章第四自然段,综合观赏印象。山水相映,云雾迷蒙,绿树红花、竹筏小舟点缀其间,构成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是全文的总结,和开头“桂林山水甲天下”首尾呼应。
本课较难理解的是最后一段的“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一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游船航行在碧绿的河水上,船上的游人就像在一幅美丽的画卷中游览。
这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
二、本堂课的几个比较成功之处:
1、教学目标定位适中。李老师把《桂林山水》分三节课进行教学,从教学目标的制订到实施教学的效果看,李老师对文本知识、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三维教学目标的定位比较适中。对文本知识的定位是“学习课文第二、三、四自段,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对能力方面达成的目标是“理解文章的表达方式,能够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练习”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情感方面“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从教学设计到实施过程来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是比较好的。
2、教学设计安排紧密、合理。同样的文本,可以设计出千差万别的精彩教案。整堂课的设计以“桂林山水甲天下”统领全文,谈话导入就直奔主题让学生以去探究、寻找“桂林山水甲天下”原因,让学生以激情的赞叹寻找引出了漓江水的特点:静、清、绿。又让学生具体感受漓江的水怎样静、清、绿。接着,教师挖掘身边语文教学资源,媒体出示三幅图片,学生进行排比句的练笔。尔后,再让学生找出描写了桂林山的特点:奇、险、秀,又用学习第二段的方法让学生具体感受桂林的山怎样奇、秀、险,还安排小导游介绍桂林的山的独特,最后用第四段文字进行总结,进一步突出“桂林山水甲天下”学生感悟了作者采用排比、比喻、对比的手法给读者描绘了漓江的水美,桂林的山美,课文的语言更美!
3、教学环节较流畅,教师语言较得体、优美。比较突出的是,谈话引入新课的导语,学习了第二段抓住特点描绘漓江水的写法进行练笔和进入第三段桂林山的教学的导语都比较优美精彩,促使教学环节的顺畅。
4、体验文本,注重朗读。
我们每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在理解文本内容时,李老师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通过对个句和句群的分散和集中朗读,请学生用最最生动的语言读出山水的优美等。李老师采用自主选择,练习朗读和展示朗读,体验文本等多种方方法法阅读。
5、探究文本,形式多样。
A较好地引导归纳特点
水:静、清、绿
山:奇、秀、险
(写“水”时,先写大海和西湖的水;写“山”时,先写泰山和香山:用对比的方
B较好地指导感情朗读
C、感情朗读
指名读――师生引读――齐读――自由读(或同桌互读)
D、模仿说话、写话:
(1)反复品味,概括方法。
读,说说写山和水的句子有什么特点?(排比、赞赏、比较)
(2)提供句式,练习说话。
6、整合文本,课堂丰满。
李老师能抓住“桂林山水甲天下”统领全文,让学生感受了“山”与“水”、树与花、景与画完整结合起来,把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的独特形成一个完整的美。这里我非常强调的山和水的融合。我们处理教材时应该把她们作为一个整体交给学生理解,那才真正理解了桂林山水的独特美。如果安排教材时教师有意把山和水分两节课上,我觉得这就无意中破坏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教学中李老师注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注重学生口语能力和仿写能力的培养。
7、超越文本,感情升华
一是引用古典。课堂接近尾声,李教师设计了“‘桂林山水甲天下’果然名不虚传!古代诗人和当代诗人在畅游桂林后,都热情洋溢地写诗赞美她。”李老师接着引用了唐朝的韩瑜和现代诗人贺敬之写了一首《桂林山水歌》,我们一起来分享作者的激情。出示诗歌:
桂林山水歌(节选)把学生的情感引向了高潮。
二是自编小诗。今天,我们一同领略了桂林山水的美好风光,或许你也被桂林山水的美深深感染。请你试着吟一首小诗或者写几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
8、其他:
李老师在课堂中尽管较紧张,但教态还是比较亲切、自然。读文感悟,学习写法进行动笔训练,做小导游进行口语训练等是比较合理和成功的。
三、几个有待改进之处:
1、新课程提倡“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这是素质教育的要义之一。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的面太窄,这与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参与探究文体有点距离,
2、学习本文时,要把朗读时间给够、给足,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读出语感,感悟桂林山水的美,但李老师给学生以文体的解读,深度的理解不够到位,即没有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在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上还缺少火候,所以也导致了上面第一点不足的产生。
评课是教学、教研工作过程中一项经常开展的活动。今天小编推荐的这篇桂林山水评课稿,希望对大家的教学有所帮助,同时也欢迎您的补充和建议。
桂林山水评课稿 篇3
今天,有幸听了蒋老师任执教的一节《桂林山水》,桂林山美、水美,而蒋主任的课堂意境美、语言美;学生的朗读美、感悟美……一节课下来,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的我忍不住一次次品味起课堂中的精彩细节。
细节一:学生的朗读之美。
由于听课的老师很多,课桌间的位置也挤得满满当当,幸好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很快融入了桂林山水的美景中,根本没有受到我们的打扰。旁边的两个孩子一直在我装作无意却留心的注视中。当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下沉浸于文本,品味着字里行间描画出的美好意境中时,学生们下意识地开始一遍遍地朗读、体会。当其他的学生有幸被老师选中为大家朗读的时候,我旁边的两个孩子总会跟着无声地朗读着,偶尔会不经意地发出那个字的读音,似有似无地回荡在我的耳边,让我感动。要想让学生们领悟、品悟,首先要让学生走进课文,而学生们在老师创设的情景中已然置身其中,有了读的渴望,在这样渴望的引领下,学生一定能有自己的感悟和更深入的体会。
细节二:教师的语言美得有深度。
一节课教师并没有多少特别华丽的语言,但是经常是看似不经意间的评价、对学生的引导却展现了教师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一堂语文课的价值不在教材内容本身,而在教材背后所隐藏的意义世界,我们要引导孩子走向这个意义世界,因为课文背后是海洋,是天空,是丰富生命的心际网络。而蒋主任深刻地把握住了这一点。在重点段、重点词语的品味上,教师的视野竟然如此开阔,一个“人们说……”看似简单却让教师挖出了内涵。蒋主任为学生们展示了古今中外的文人雅士对桂林山水的由衷赞美,美景加美句,对孩子们的视觉及想象力都是一个冲击。更可贵的是,教师在引导学生品悟课文的同时交给了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技能,并给学生独立展示的机会,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一堂课,教师的每句话都让人感觉那么舒服,又那么有深度。想来听课的学生也会由衷地敬佩老师,进而会为了向老师靠拢而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文化品味、审美情趣。
这节课处处是亮点,环环精彩,更可贵的是教师始终不忘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独立阅读、自由表达的引导和肯定。还有教师自然散发的文化魅力感染着学生,影响着学生,更引领着学生去探索祖国博大精深的文明与文化。正如一位同事所说“假如我是一名学生,我喜欢这样的课;假如我是一名学生,我喜欢这样的老师……”忍不住感叹:山美、水美,课更美!
桂林山水评课稿 篇4
听了杜丽娟老师《桂林山水》的教学,我的感受比较深,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感想。
杜老师对文本知识、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三维教学目标的定位比较适中。对文本知识的定位是“学习课文第二、三、四自段,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对能力方面达成的目标是“理解文章的表达方式,能够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练习”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情感方面“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从教学设计到实施过程来看,达到了教学目标,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了桂林山水的美,
教学设计安排紧密、合理。整堂课的设计以“桂林山水甲天下”统领全文,谈话导入就直奔主题让学生以去探究、寻找“桂林山水甲天下”原因,让学生以激情的赞叹寻找引出了漓江水的特点:静、清、绿。又让学生具体感受漓江的水怎样静、清、绿。再让学生找出描写了桂林山的特点:奇、险、秀,又用学习第二段的方法让学生具体感受桂林的山怎样奇、秀、险,最后用第四段文字进行总结,进一步突出“桂林山水甲天下”学生感悟了作者采用排比、比喻、对比的`手法给读者描绘了漓江的水美,桂林的山美,课文的语言更美!
我们每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在理解文本内容时,杜老师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通过对个句和句群的分散和集中朗读,请学生用最最生动的语言读出山水的优美等多种方法阅读。
李老师能抓住“桂林山水甲天下”统领全文,让学生感受了“山”与“水”、树与花、景与画完整结合起来,把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的独特形成一个完整的美。这里如果再强调的山和水的融合,处理教材时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交给学生理解就更好了,那才真正理解了桂林山水的独特美。还有就是一个我们教师普遍要注意的地方,那就是评价语言较为单一,如果能丰富一点就更好了。
这是一节成功的好课,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会吸取经验,改正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桂林山水评课稿 篇5
朱老师执教的《桂林山水》一课,课前播放桂林山水图片,让学生的情绪为之兴奋,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揭示课题后,老师马上以优美的课件,配以如泣如诉的音乐立刻带着学生进入了如诗入画的桂林山水美景中。本课值得肯定的是:
1、对文本知识、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三维教学目标的定位比较适中。
2、教学设计安排紧密、合理。同样的文本,可以设计出千差万别的精彩教案。整堂课的设计以“桂林山水甲天下”统领全文,谈话导入就直奔主题让学生以去探究、寻找“桂林山水甲天下”原因,让学生以激情的赞叹寻找引出了漓江水的特点:静、清、绿。又让学生具体感受漓江的水怎样静、清、绿。接着,教师挖掘身边语文教学资源,学生进行排比句的练笔。尔后,再让学生找出描写了桂林山的特点:奇、险、秀,又用学习第二段的方法让学生具体感受桂林的山怎样奇、秀、险。学生感悟了作者采用排比、比喻、对比的手法给读者描绘了漓江的水美,桂林的山美,课文的语言更美!
3、教学环节较流畅,教师语言较得体、优美。比较突出的是,谈话引入新课的导语,学习了第二段抓住特点描绘漓江水的写法进行练笔和进入第三段桂林山的教学的导语都比较优美精彩,促使教学环节的顺畅。
4、探究文本,形式多样。
A较好地引导归纳特点(水:静、清、绿山:奇、秀、险。写“水”时,先写大海和西湖的水;写“山”时,先写泰山和香山:用对比的方法突出漓江水的与众不同)
B模仿说话、写话: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练习说话、写话,丰富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的能力和写作水平。
5、整合文本,课堂丰满。
朱老师能抓住“桂林山水甲天下”统领全文,把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的独特形成一个完整的美。如果安排教材时教师有意把山和水分两节课上,我觉得这就无意中破坏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教学中朱师注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注重学生口语能力和仿写能力的培养。
【桂林山水评课稿】相关文章:
本文链接:https://linbinqin.com/news/41332.html